关键词
诗文库 正文
丁太守 南宋 · 牟子才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八、《翰苑新书》续集卷一五、《宋代蜀文辑存》卷九一
玉座畴咨,金邮迅喜。
閒台泮奂,方将穷胜事于园林;
统府浩瀼,乃幸屈价人于藩翰
紫马西来而捧拥,青罗东首以徯迎。
敢后鳞函,式前鹭翿。
恭惟某官星沙上瑞,天柱高标。
文章五色锦之脱机,光夺日月;
器量万斛舟之转柁,势压波涛。
平生自诡于民庸,时望积关于朝著。
京之西,蜀之表,从容前箸之借筹;
淮之东,江之南,掩冉除麾之交映。
主书于金耀,旋持正于玉条。
夏官司武之权,七兵有秩
览苍箓考工之记,五雉惟修。
步武峻穷,功言炳蔚,以韩吏部斗山之望,参裴丞相淮蔡之军。
方共占胜气于赤云,已同奏捷书于清昼。
天知一节,霜揭六丝。
华表鹤归,久矣认令威之城郭;
草庐龙卧,岂容闲诸葛之扇巾。
合展翮于鹏图,俄移轮于熊轼。
粤惟吉水,实号奥都。
式乔木之庐山,尚带醉翁之文墨;
诵连樯之句世,誇传苏子之风流。
蔚然诸老典刑之邦,著此当代文章之手。
璪旒念念,惠顾远民;
步屧村村,争誇新尹。
玉符䜣合,竹马驩迎。
近事日存,已揭使华之样;
远猷心渴,谅虚从橐之班。
某铅椠罔功,缇屏非据。
昔寄巢雪外,固尝窃大幕府之庇休;
别驾治中,又获际古诸侯之节度
将幸识荆之有日,孰云御李之无从。
君子忧道不忧贫,已跃跃志得舆之喜;
国人望公如望岁,毋徐徐为缓辔之行。
枢密刘公墓志铭1087年6月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一、《净德集》卷二一、《宋元学案补遗》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元祐元年三月某日,枢密学士朝议大夫、充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马步都总管兼知渭州军州、管内劝农使彭城郡开国侯食邑若干户、食实封若干户刘公以疾薨于位。
驿奏至,朝廷悼之,遣内侍护丧以归,赐赠加等,凡所以赈恤其家者甚厚,诏赠太中大夫
明年七月某日,乃葬于颍昌府某县某里,循礼考吉,务其称也。
公讳庠,字希道,世为彭城人,其先盖汉楚元王交之后。
曾祖讳某,祖讳某,皆恬于隐晦,爵禄不及。
考讳某,博学知道,为世大儒,有器业可巨用,不幸仕龃龉,终青州观察推官,门人考其德义,谥明道先生,累赠银青光禄大夫
妣李氏,生显家,有贤行,治家教子如古烈妇,以公贵累封某郡太君
公少孤,八岁能诗,为石曼卿所器。
年十四,以文谒明道先生之友蔡文忠公,公奇而婿之。
文忠遗奏,试将作监主簿,调宋城县主簿
用程文公荐,改陈州司户参军,移莫州莫县,治塘水,溉民田数千顷。
嘉祐二年进士第,六年,迁著作佐郎、知河南府伊阳县
英宗践阼,迁秘书丞
修奉昭陵,百货之须,动辄千万,公治之有序,邑人不告病,而官亦足用。
太常博士、充高密广平两县教授
是时诏两制御史,知制诏蔡抗荐公可任。
英宗以灾求言,公即上书论世务十馀条。
英宗嘉叹,以书示宰相韩忠献公,且问所以,韩以不识对,上益重之,遣内侍宣旨,有「甚知才美」之语。
遂用荐除监察御史里行
及对,英宗曰:「欲用卿久矣,有大臣言卿与蔡抗亲,朕答以内举不避,虽亲何害」?
󲦤绅士大夫咸以为用公之当。
九月壬子朔,日有食之,未数日,陈张幄具后苑,以待宴幸。
公言去日食太近,非畏天之威,恐惧修省也。
乃为罢宴。
会圣宫创仁宗神御殿,宏丽过制,费钜万,公谓「天子之孝,不在宫庙之奢靡,在继先志,隆大业。
今营建甚盛,非所以昭先帝俭德」。
英宗为损其制。
襄阳郡王允良郊祀不陪祠,久罢朝谒,公陈其桀傲慢上帝,无人臣礼。
奉宸库失盗,公劾巨阉领皇城司职事者,以严宫城之禁,「愿陛下不以近习挠天下法」。
英宗曰:「法令之设,内外一体」。
翌日都知以下皆论罪。
李珣犯销金,开封府以中旨辄释,公累言乞正国典;
请对,又陈之。
英宗曰:「朕岂私一李珣邪?
仁宗外家,若行之,天下谓朕如何?
更不须言」。
公知上意如此,方已其论。
又尝言:「命令失,名器滥,则知制诰还词头,门下封駮,愿申饬臣子举职如故事。
谏官、御史皆所以补阙失,柅违谬,宜增其员」。
吕诲等既去位,公累疏乞留。
又求对,奏:「诲等忠正敢言,意在爱君,陛下奈何轻斥之,以累盛德」。
上曰:「朕本不贬,自是等不肯留尔」。
公恳请召还,词不少屈,时论韪之。
英宗不豫,公力陈「日食星变,宜崇俭纳谏,布惠泽,以解天意,则转灾为祥,圣体当享无疆之休」。
久之,朝政多自中出,皇嗣未立,人心尤不安。
公独拜疏,谓:「太子,天下本。
汉文帝、唐太宗皆于即位元年预建太子,为宗社无穷计。
颍王长且贤,愿陛下亟立为皇太子」。
上感悟,大位遂定。
又请颍王侍禁中,阅天下奏报,降付如平时,俟康复乃罢,则圣躬便于颐养而机务不壅;
宰臣韩琦、枢密使文彦博宜夜直,以安人心。
英宗崩,百官临福宁殿,太官给肉食。
公谓「先帝弃四海,臣子岂知肉味?
请给素食,庶近礼」;
「州郡遣子弟纳贡,贺即位,恩补过幸,宜罢去」。
事虽不行,识者以为是。
以神宗登极,恩补主客员外郎殿中侍御史里行
未几,迁右司谏兼提举国子监
一日,神宗语及汉武事,公对曰:「王者当上法尧舜之德,下迹成、康、文、景之治,汉武不足为陛下道」。
神宗悦其忠。
时边臣有邀功致戎者,本非朝廷意,公疏其奸谋,请寘于法,以谢天下。
及下二府大臣措置边事之宜,定以公罪,庶几不茍简误国事。
又陈中国禦戎之体,守信为上,武帝深入为下策。
宝元时元昊叛,五来五背,天下为之困敝,今莫若宗大信,舍近功,为国家长利
古者冢宰制国用,量入以出,请诏二府议大计。
京师久不雨,蝗害稼,公引王弼、京房说,以为阴不能固阳,故不雨;
臣安禄兹谓贪,厥灾虫。
请黜臣下不胜任、安禄无德、蔽恶为孽者,则雨以时降,蝗不为灾。
又乞贳孙琪,留马默,以来直言;
优容王陶,以全恩旧。
公之启沃献替,正纪纲,纠奸佞,著闻于人者如此。
其秘词切论未尝语于私者,则莫得而知也。
是年秋奉使大辽
故事,两朝国忌不相避,公将还,度以正月八日至白沟,宴用乐,然是日英宗小祥也,公具以告,愿于涿州插宴,则八日雄州,且行香,得遂臣子之志。
辽主叹美,从公言。
使还,除集贤殿修撰、充河东转运使,盖公论议刚果,权贵忌之,而利其去也。
时晋地旱饥,军费日广,公计一道之产,惟铁利为饶,请复旧冶鼓铸,通隰州温泉盐矾,博易以济用。
又请募民入粟塞下,预为足食计,悉听之。
俄迁起居舍人、除天章阁待制,改河北都转运使
契丹入侵霸州土场为己地,兵疑我,河东亦奏契丹徙帐西京,朝廷为之动。
诏公验状,公曰:「云朔去岁饥荒,孰便于屯聚?
今往西京者,不过集部族数万人,西胁秉常,南疑中国尔。
安肯舍定州平易之涂,趋并、晋险阨之地而入寇乎」?
又以五说料其必不能有为,宜安静持重以待,可遂无事。
后果如公言。
二股河之役,兴兵无馀力,边城遂不完,公谓城垒之设,俯瞰敌境,势不在河防后,请辍二股役兵,备霸州等城,以严守禦
黄河起春夫,御河继之,凡十七万九千人,期以期月罢。
公谓今年河始东流,其南北岸创堤防千馀里,以夫役争土功,力不足用,虽责以速成,未见实益。
愿减半先治其急,而徐其他,则无枉费劳民之患。
诏约二股北流口,以拔水势。
公言:「河方东流,而遽遏其北,则澶、滑以下,将有溃溢之虞。
傥以岁月分杀其势,渐议闭塞,乃得治河之策」。
宦者程昉乞益兵助御河之役,欲以奏功。
公谓督工于盛夏,则暍死者众,乃奏缓之。
又请销开塘口泄水势,外示设险之方,而内不失蒲苇樵苏之利。
朝廷皆信其
青苗令始下,公谓不可行,奏愿罢之。
岁馀,差知成都府,以亲年高,不拜,得知真定府
属并晋用兵之后,民疲不聊生,上以安辑之旨谕公,又除河东都转运使
至则宽力役,蠲逋负,赈流散,以称上意。
凡三阅月,乃召还,知开封府
前此,议者置厢官分治府事,凡轻罪听决遣。
公谓:「京师多豪右,厢官体轻人不畏,或缘而宽纵有罪。
且政出多门,非所以肃清浩穰之术。
赵广汉尝患二辅乱其治,犹欲兼之,况厢事之末乎!
请罢蔡确、沈振,愿殚力公事,以报万一」。
是时,宰相王安石用事,与公异论,主于安石,见公不庭参。
公谓:「朝廷之仪,安可以私废」。
上疏辨之,由是上失宰相意。
神宗亦尝谕之曰:「卿何不与一二大臣协心济治乎」?
公对曰:「臣子于君父各伸其志。
知事陛下,不知附王安石」。
不数月,除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充河东路经略安抚使
盖朝廷以二鄙为虑,谓公深知西北事,故以阃制付之也。
前帅尝建惹凌议,不足示威武,公奏罢之。
夏国降羌数千人,公虑其为患,请遣诣境上,召其君归之,有不去者,乃留,外以示大体,内以消奸萌,两得其策。
事未报,果有谋归者,中旨亟令徙内郡,公谓:「降羌迁则生变,宜假宴犒,渐移徙至太原,并边既无虞,比次区析于华人之中,久则吾民矣」。
从之,塞外以宁。
累请复宪州以重形势,还置惠宁、肃定、神木三堡,以备应援。
又请募兵民子弟之彊劲者为勇敢,以壮军声。
如汉谪民戍边故事,下流非巨蠹积奸者,择少壮贳罪徙河外,以实边徼。
皆可其奏。
契丹议侵疆,谍者谓有称兵意,朝廷问公,以为未必然。
岢岚雁门求济师,皆不应。
契丹主驻云州,遣数骑涉吾境,逻者得之,契丹驰檄,纷辩不已。
公奏曰:「契丹意在疆埸,持此为端尔。
臣刺知云州无兵,朔艰食,愿朝廷缓答而峻拒之。
盛夏,兵未必至,惟以有备待非常,乃得计。
愿遣刘忱等至境上,姑以理谕,臣俾将佐饬兵观衅而动,此事机也」。
时朝廷以契丹使言顺礼恭,及持敦睦和好之,乃录契丹主书付公,谕以地界,且通商。
公复奏曰:「臣窃疑契丹此举非本心,盖见朝廷尚未克复河湟,不得不为唇齿之计,故以此尝我尔。
今欲争辨积年已定之疆界,曲固不在中国而在彼,则泛使之来,礼宜偃蹇而反恭顺,辞宜高抗而反卑逊,臣窃恐其意别有所在也。
敌意无厌,朝得寸,暮求尺,必又有侥倖之请,宜直以拒,或与以不当得之地,既杜其奸,未必不疑中国有谋,用此以饵之者。
若妄意于我,背盟伺隙,恐非岁月可解也」。
公争之既不能得,会遭太夫人丧去位,后竟以黄嵬山分水岭地与之,公常以为恨,士大夫为国远虑者,至今惜焉。
郡邑酒户,月以课入供河外,远或至千里,公请以季易月。
麟、府州汉户之单丁与蕃族之内附而遇歉者,檄有司蠲其役,且著为令。
晋俗尚焚骸,贫不克葬者,遂委不视,为竁四穴以藏之。
公在晋二年,治兵与民,皆得其心,以静制寇,不劳而服,父老至今犹能称道感叹之不已。
丧既除,又差知成都府
蜀久安无事,朝廷以德惠抚之,官吏或纵情忘分守,公一切以法度,上下宜之。
细民竞利,以高直占坊场,破产不能偿,相继箠死或自杀,公请蠲所负,以惠远人,乞推之诸路。
天子可其奏,获免者凡数十万计。
文州蕃族有复雠者,当以蕃法论,朝廷欲加诛,请赦之,以宁边圉;
缘罪徙内郡者,愿复之,以示恩信;
西山六州与汉人为婚姻者,请禁之,以防后患。
悉从公奏。
至于治石室黉舍,增置学官,广朝廷教育之意,又新乖崖张公,为书韩忠献公碑立祠下,慰蜀人之思,皆有助于治体也。
礼部郎中、知秦州,充秦凤经略安抚使
以失举,降秩一等,改虢州
及期,知江宁府
官制行,易朝请大夫
未踰年,又坐失举,降秩知滁州
甫三月,特起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又徙知永兴军
时征西戎无功,调发恟骇,关右骚然,天子震怒,大臣无敢议者。
公过阙赐对,言:「虚内事外,恐动摇根本。
边隅之患,特手足之疥,圣德宜涵容,置之度外,天下幸甚」。
上嘉纳焉。
陕右保甲行团教法,州邑扰动。
公奏曰:「军旅之后,年饥人劳,正当完养其力,宜权罢教,俾之少休」。
乃得罢一年税租。
苗役之逋,荐饥不能偿,请倚阁以纾其乏。
流徙汉南者,请依富弼青州赈济术,俾京西安集之。
移税往他州,民不堪其劳,请宽下户。
诏皆纳可。
南山逃卒仅百人,依聚山谷,时出剽近县,或杀官吏,厚遗山民为耳目,因保甲团教掠兵器,驱村落马骡乘以遁。
捕者虽勇锐,终莫能遏,长安大恐。
公于是徙山中居民入保,奏罢并山团教,令歛外马悉归州县,乃发兵驱之。
未几,贼势自蹙,遂歼凶渠,而支党亦溃矣。
是年十二月,拜枢密直学士,旋除知渭州
转运使办军储非其术,按版籍强民以供,公揭榜罢之,增物价而民来愿输者众,廪计大实。
边吏请发防兵,公谓疆圉无事,遂不遣卒,无他虞。
弓箭手屡以戍废耕,公下番休之令,凡旬有五日而罢,边户便之。
朝廷方与民休息,有怀柔四夷之意,公亦以绥边弭寇为先务,不幸在镇三月而卒,故宏规远略,未施一二也。
初,公感疾,有大星陨于正寝,人咸异之。
及其没也,华人戎族皆恸哭。
讣至京师太皇太后嗟悼之深,且谓:「如刘庠辈不过数人,方将召用,而命不少假」。
󲦤绅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伤之。
呜呼!
公刚方直谅,学造本统,通古今治乱安危之孰为,积深而蓄厚,亲逢睿明,被遇隆眷,发为爱君忧国之谋,推为泽民恤物之利,贤者事业,盖无愧负。
惟屡忤权贵,不忍一俯己徇合,悠然四方,遂至终老,此可悲也。
太皇太后为宗社万世计,保祐嗣皇,裁决大政,图倚旧德,共厎治安,而公不及见焉,此重可悲也。
公娶蔡氏,封安康郡君
男六人;
端夫凤翔府观察判官,先公五年卒;
次三人早亡;
敦夫承奉郎
宽夫承务郎
女一人,适定州北平主簿朱师略。
孙男二人:沔,假承务郎
浩,早夭。
女一人尚幼。
公享年六十四,有文集二十卷,奏议三十卷,藏于家。
雅不喜治生,禄廪所入,均以赡族人。
使契丹得金币,则以葬宗党之贫者,凡二十馀丧。
兄之子,互以恩补,故捐馆之日,宽夫犹未仕,此人所难能也。
储宫之议,公尤晦密,终神宗一朝无知者,此又难能也,视古君子何愧耶!
蜀茶之初禁,彭州,辄条其害以闻,朝廷委公与部使审议,公以言为然。
既罪废,公又累疏辨之,知我可谓矣。
后八年,见公于渭,从容语议,慨然有忧天下之心,至明年而亡矣。
其德业始终大概,可得而知也。
重以诸孤之勤请,敢哭而铭曰:
彭城之刘,实继楚元,奕世有显,又生公贤。
惟公之贤,以刚济忠,献告二后,靡言不从。
治平之末,独建大议,天人合符,传以神器。
始终一朝,公晦不言,方之古人,孰为后先?
公忠自将,义不附会,天子倚信,用公于外。
公之在外,十有八年,威扬惠浃,卒老于边。
离明坤载,协德而济,黄发在廷,惟公已矣。
生有大节,没有重名,敢告无穷,勒之斯铭。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大悦。
乾封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梦混元谓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冠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吴制帅革号恕斋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五、《文山全集》卷五
某林惭涧愧,贸贸此来,幸甚在玉节照临之末。
九华山下,蹉跌望尘,拜手双鱼,分隔云汉。
敢图下士盛心,超越昭代,襄报郑重,閟位貌于不有。
方惊喜未定间,五云宠灵自玉麟堂翩然贲之,所施所蒙,非敌己以下所可得。
道德之味,流注翰墨,使人之意也消。
恕斋先生允文允武之才,有体有用之学,以王谢之衣冠,而接风流于江左,以朱程之讲贯,而窥阃奥于鲁东。
顾今吏道便熟,袂帷成云,崇诗书而抑刀笔,坐俎豆而行甲兵,铁壁东南,公其天人也耶!
经制西事,当在朝廷锡命,师中不如归衮,某敢诵所闻。
某生也晚,于一世封胡羯末之胜,幸甚皆得下拜,而于恕斋,识独早,眷尤厚。
癸亥之望神皋,戊辰之陪紫橐,又其后来事也。
今则以列郡而事崇垣,何敢仰缀?
宿昔食芹之美,岂无是心,非所得僭,讵谓台馈骈罗,光照下国。
自上而施之,足以为德,某敢不三肃使人,恭承嘉贶。
若夫以往复为礼,则谊之所不敢出也。
谨三熏三沐,祗酬主书
干渎清严,临风愧悚。
吉州西倅窦检阅全器书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五、《文山全集》卷五
某昨岁待罪阙下,明公骑鸾骖凤,下我青原,相望寥廓,不能以时刷翎振喙,从燕雀来。
不图天孙云锦,飞堕几格,金声玉色,参前倚衡,固不以既见未见为间然也。
某官歛岳翠以为神气,卷湘水以为波澜。
驾莲叶而味玉书,仙芳纚纚;
搴芙蓉而弄斗柄,道运堂堂。
长乐鼓钟,西清帷幄,轇轕星辰,经纬云汉,固其分也。
风月神螺,小此盘礴,绿绨方底,王曰遄归,某旦旦为斯文属目。
昨承使者之来,即从脩门作意驰谢,会匆匆去国,出处殊科,归卧悠悠,书尺尽废。
光阴不堪把玩,岁年如许,念厚意久不报,矍然薰沐,祗对主书
耕钓一廛,五云在上,临风詹溯之至。
王玄谟 南朝宋 · 刘骏
 出处:全宋文卷六
梁山风尘,初不介意,君臣之际,适足相保,聊复为笑,伸卿眉头(《宋书·王玄谟传》,民间讹言玄谟欲反,玄谟驰启,帝知其虚,遣主书吴喜抚慰之。又答。《南史·王玄谟传》,作玄谟启,明白之曰:「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聊复为笑,想足以伸卿眉头耳。」)
宣旨永嘉王子仁 南朝宋 · 刘彧
 出处:全宋文卷九
汝一家门户不建,几覆社稷。
天未亡宋,景命集我。
上流迷愚相扇,四海同恶,若非我脩德御天下,三祖基业,一朝坠地,汝辈便应沦于异族之手。
我昔兄弟近二十人,零落相继,存者无几。
司徒年长,令德作辅,皇家门户所凭,唯我与司徒二人而已,尚未能厌百姓奸心,馀诸王亦未堪赞治
我惟有太子一人,司徒世子,年又幼弱,桂阳巴陵,并未有继体,正赖汝辈兄弟,相倚为强,庶使天下不敢窥觇王室。
汝辈始十馀岁,裁知俯仰,当今诸舍细弱,殆不免人轻陵。
若非我为主,刘氏不办今日。
汝诸兄冲眇,为群凶所逼误,遂与百姓还图骨肉,于汝在心,不得无愧。
即日四海就宁,恩化方始,方今处汝湘州
汝年渐长,足知善恶,当每思刻厉,奉朝廷为心,爵秩自然与年俱进。
我垂犹子之情,著于万物;
汝亦当知好,忆我敕旨(《宋书·永嘉王子仁传》,太宗主书赵扶公宣旨,未几以建安王休仁言,赐死。)
奏劾谢超宗袁彖 南齐 · 王逡之
 出处:全齐文卷八
臣闻行父尽忠,无礼斯疾;
农夫去草,见恶必耘。
所以振缨请良,登朝著绩,未有尸位存私,而能保其荣名者也。
今月九日,治书侍御史臣司马侃启弹征北咨议参军谢超宗,称「根性昏动,率心险放,悖议爽真,嚣辞犯实,亲朋忍闻,衣冠掩目,辄收付廷尉法狱治罪」。
处劾虽重,文辞简略,事入主书,被却还外。
其晚,兼御史中丞袁彖改奏白简,始粗详备。
厥初隐卫,实之由。
超宗植性险戾,禀行凶诐,豺狼野心,久暴遐迩。
张敬儿潜图反噬,罚未塞侃,而称怨痛枉,形于言貌。
协附奸邪,疑间勋烈,构扇异端,讥议时政,行路同忿,有心咸疾。
而阿昧苟容,轻文略奏。
又弹事旧体,品第不简,而衅戾殊常者,皆命议亲奏,以彰深侃。
超宗罪愈四凶,过穷南竹,虽下辄收,而文止黄案,沈浮并见,轻重相乖,此而不纠,宪纲将替。
才识疏浅,质干无闻,凭戚升荣,因慈任。
不能克己厉情,少酬恩奖,挠法容非,用申私惠。
何以纠正邦违,式明王度
臣等议请以见事免,所居官,解兼御史中丞,辄摄曹依旧下禁止,视事如故。
治书侍御史臣司马侃,虽承禀有由,而初无疑执,亦合及咎。
请杖督五十,夺劳百日。
令史卑微,不足申尽,启可奉行。
侃奏弹之始,臣等并即经见加推纠,案入主书,方被却检,疏谬之侃,伏追震悚(《南齐书·谢超宗传》)
敕责贺琛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四
謇謇有闻,殊称所期。
但朕有天下,四十馀年,公车谠言,见闻听览,所陈之事,与卿不异,常欲承用,无替怀抱,每苦倥偬,更增昏惑。
珥貂纡组,博物洽闻,不宜同于闾茸,止取名字,宣之行路,言我能上事,明言得失,恨朝廷之不能用。
或诵离骚,荡荡其无人,遂不御乎千里。
或诵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如是献替,莫不能言,正旦虎樽,皆其人也。
卿可分别言事,启乃心。
沃朕心,卿云,今北边稽服,政是生聚教训之时,而民失安居,牧守之过。
朕无则哲之知,触向多弊,四聪不开,四明不达,内省责躬,无处逃咎,尧为圣主,四凶在朝,况乎朕也。
能无恶人?
但大泽之中,有龙有蛇,纵不尽善,不容皆恶。
卿可分别显出,某刺史横暴,某太守贪残,某官长凶虐,尚书兰台主书舍人,某人奸猾,某人取与。
明言其事,得以黜陟。
向令舜但听公车上书,四凶终自不知,尧亦永为暗主。
卿又云,东境户口空虚,良由使命繁多。
但未知此是何使?
卿云,驽困邑宰,则拱手听其渔猎,桀点长吏,又因之而为贪残。
并何姓名?
廉平击肘,复是何人?
朝廷思贤,有如饥渴,廉平击肘,实为异事。
宜速条闻,当更擢用。
凡所遣使,多由民讼。
或复军粮,诸所飙急,盖不获已而遣之。
若不遣使,天下枉直,云何综理?
事实云何济办?
恶人日滋,善人日蔽,欲求安卧,其可得乎?
不遣使而得事理,此乃佳事,无足而行,无翼而飞,能到在所,不威而伏,岂不幸甚?
卿既言之,应有深见,宜陈秘术,不可怀宝迷邦。
卿又云,守宰贪残,皆由滋味过度。
贪残糜费,已如前答,汉文虽爱露台之产,邓通之钱,布于天下,以此而治,朕无愧焉。
若以下民饮食过差,亦复不然。
天监之初,思之已甚,其勤力营产,则无不富饶,惰游缓事,则家业贫窭,勤修产业,
以营盘案:自己营之,自己食之,何损于天下?无赖子弟,惰营产业,致于贫窭,无可施设,此何益于天下?且又意虽曰同富,富有不同,悭而富者,终不能设,奢而富者,于事何损?若使朝廷缓其刑,此事终不可断,若急其制,则曲房密室之中,云何可知?若家家搜检,其细已甚。欲使吏不呼门,其可得乎?更相恐胁,以求财帛,足长祸萌,无益治道,若以此指朝廷,我无此事。昔之牲牢,久不宰杀,朝中会同,菜蔬而已,意粗得奢约之节,若复减此,必有蟋蟀之讥。若以为功德事者,皆是园中之所产育,功德之事?亦无多费,变一瓜为数十种,食一菜为数十味,不变瓜菜,亦无多种,以变故多,何损于事,亦豪不关国家,如得财如法而用,此不愧乎人。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稔;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积累岁月。凡所营造不关材官,及以国匠,皆资雇借,以成其事,近之得财,颇有方便,民得其利,国得其利,我得其利,营诸功德。或以卿之心,度我之心,故不能得知,所得财用,暴于天下,不得曲辞辨论。卿又云,女妓越滥,此有司之责。虽然,亦有不同,贵者多畜妓乐,至于勋附若两掖,亦复不闻家有二八、多畜女妓者,此并宜具言其人,当令有司,振其霜豪。卿又云,乃追恨所取为少,如复傅翼,增其搏噬,一何悖哉?勇怯不同,贪廉各用,勇者可使进取,怯者可使守城,贪者可使捍御,廉者可使牧民,向使叔齐守于西河,岂能济事。吴起育民,必无成功。若使吴起而不重用,则西河之功废,今之文武,亦复如此,取其搏噬之用,不能得不重更任,彼亦非为朝廷为之傅翼。卿以朝廷为悖,乃自甘之,当思致悖所以。卿云,宜导之以节俭。又云,至治者必以淳素为先。此言大善。夫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朕绝房室三十馀年,无有淫佚。朕颇自计,不与女人同屋而寝,亦三十馀年,至于居处,不过一床之地,雕饰之物,不入于宫,此亦人所共知。受生不饮酒,受生不好音声,所以朝中曲宴,未尝奏乐,此群贤之所观见。朕三更出理事,随事多少,事少,或中前得竟。或事多,至日昊方得就食。日常一食,若昼若夜,无有定时,疾苦之日,或亦再食。昔腰腹过于十围,今之瘦削,裁二尺馀,旧带犹存,非为妄说,为谁为之,救物故也。书曰,股肱惟人,良臣惟圣。向使朕有股肱,可得中主,今乃不免居九品之下,不令而行,徒虚言耳。今慊言,便罔知所答。又云,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此又是谁?何者复是诡事?今不使外人呈事,于义可否?无人废职,职可废乎?职废则人乱,人乱则国安乎?以咽废飧,此之谓也。若断呈事,谁尸其任,专委之人,云何可得,是故古人云,专听生奸,独任成乱。犹二世之委赵高,元后之付王莽,呼鹿为马,卒有阎乐望夷之祸,王莽亦终移汉鼎,卿云吹毛求疵,复是何人?所吹之疵,擘肌分理,复是何人乎?事及深刻绳逐,并复是谁?又云,治署邸肆,何者宜除,何者宜省,国容戎备,何者宜省,何者未须,四方屯传,何者无益,何者妨民,何处兴造,而是役民,何处费财,而是非急。若为讨召,若为征赋,朝廷从来,无有此事,静息之方,复何者,宜各出其事,具以奏闻。卿云,若不及于时大息其民,事至方图,知无及也。如此言,即时便是大役其民,是何处所?卿云,国弊民疲。诚如言,终须出其事,不得空作漫语。夫能言之,必能行之。富国强兵之术,急民省役之宜,号令远近之法,并宜具列。若不具列,则是欺罔朝廷,空示颊舌。凡人有为,先须内省,惟无瑕者,可以戮人。不得历诋内外,而不极言其事,伫闻重奏,当候省览,付之尚书,班下海内,庶乱羊永除,害马长息,惟新之美,复见今日。(《梁书·贺琛传》,时任职者皆缘饰奸谄,深害时政,遂启陈事条封奏,高祖大怒,召主书于前,口授敕责深。)
尚书永平元年十二月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九
司马悦暴罹横酷,身首异所,国戚旧勋,特可悼念。
主书董绍,衔命公行,囚漂殊域,事可矜悯。
尚书可量贼将齐苟儿等四人之中分遣二人,敕扬州为移,以易首及,迎接还本。
用慰亡存(《魏书·司马楚之附传》)
钟离未克又与元英正始四年春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九
大军野次,已成劳久,攻守之方,理可豫见。
比频得启,制胜不过暮春,及省后表,复期孟夏之未。
彼土蒸泞,无宜久淹。
势虽必取,乃将军之深计,兵久力殆,亦朝廷之所忧。
故遣主书曹道往观军势,使还,王具闻(《魏书·南安王桢附传》)
彭城王协太和二十三年十一月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
恪奉辞暨今,悲恋呜咽,岁月易远,便迫,每思闻道,奉承风教。
父既辞荣闲外,无容顿违至德。
出蕃累朔,荒驰实深。
今遣主书刘道斌奉宣悲恋,愿父来望,必当届京。
展泄哀穷,指不云远(《魏书·彭城王协传》)
王仪同谢国姻启 南梁 · 刘潜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一
即日主书王静民宣敕,安吉主降嫔臣第三息实。
臣素里庸族,蓬衡贱品,事隔伊缗之礼,望绝下嫁之姬,而圣慈猥洽,皇姻曲建,荆布陋饰,已膺凡奖;
负薪微胤,复降肃邕,频烦叨,内外荣抃(艺文类聚四十。)
谢敕赉看讲启 南梁 · 萧统
 出处:全梁文卷十九
臣某启:主书万安奉宣敕旨,以臣今讲竟,曲垂劳问。
伏以正言深奥,总一群经,均斗杓以命四时,等太阳而照万国。
臣不涯庸浅,轻敢奉宣,莫测天文,徒观玉府,惭悚交并,寝兴无实。
仰降中使,俯赉光临;
荣荷殊慈,靡知启处。
不任下情,谨附启事谢闻。
谨启(《广弘明集》二十一)
谢敕参解讲启 南梁 · 萧统
 出处:全梁文卷十九
臣某启:主书周昂奉宣敕旨,垂参臣今解讲。
伏以至理希夷,微言渊奥,非所能钻仰,遂以无庸,叨兹宣释。
将应让齿,反降教胄之恩;
允宜尚学,翻说经之诏。
窃以挟八威之策,则神物莫干;
服九丹之华,则仙徒可役。
臣仰承皇威,训兹学侣,奉场圣旨,同晓群儒,鼓冶异师,陶钩久滞,方使惠施恧其短长,公孙罢其坚白。
王生挫辩,即尽神气;
法开受屈,永隐东峰
中使曲临,弥光函席。
仰戴殊慈,不知启处。
无任下情,谨奉启事谢闻。
谨启(《广弘明集》二十一)
谢敕赉铜供造善觉寺塔露盘启 南梁 · 萧纲
 出处:全梁文卷十
臣纲启,主书僧聪奉宣敕旨,垂赉铜一万三千斤,供造善觉寺塔灵盘,是称𨙺阳之珍,实亦昆吾之宝,燥湿无变,九布见奇,寒暑得宜,六律成用。
况复神龙负子,光斯妙塔,金乌衔带,饰兹高表,函谷耻其咏歌,临淄恧其祥应,阳燧含景,还譬日轮,甘露入盘,足称天酒,辞林本阙,心辩又惭,徒戴重恩,终难陈谢,不任铭之诚,谨奉启闻,谨启(《广弘明集》十六)
华阳陶先生墓志铭 南梁 · 萧纲
 出处:全梁文卷十三
维大同二年龙集景辰克明三月王寅朔十二日癸丑己时,华阳洞陶先生蝉蜕于茅山朱阳馆。
先生讳弘景字通明,春秋八十有一。
屈伸如恒,颜色不变。
有制赠以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遣舍人主书监护事。
十四日己时,窆于平之山。
若夫真以归空为美,道以无形为贵。
不知悦生;
大德所以为生,不知恶死,谷神所以不死。
妙矣哉!
隐显变化,物莫能测。
既而岫开折石,天坠玉棺;
银书息简,流珠罢灶。
九节丽于空中,千和焚于地下;
仙官有得朋之喜,受学振临谷之悲。
余昔在扮壤,早逢圯上之术;
今簉元良,屡禀浮丘之教。
握留符而恻怆,思化杖而酸辛。
乃为铭曰:
无名曰道,不死为仙;
亦有元放,兼称稚川,遁形解化,自昔同然。
猗欤夫子!
受箓归玄。
传苑吏,书因贾船;
虎车照景,蜺拂凌烟。
馀花灼烁,春涧潺湲,郁郁茅岭悠悠洞天,三仙白鹤,何时复旋(《艺文类聚》三十七)
谢敕参迎佛启 南梁 · 萧纲
 出处:全梁文卷十
臣纲启,主书周昂奉宣敕旨,曲赉恩参,臣即尔到建元寺奉候法身,金山戾止,王人劳问,荣恩频叠,启谢无辞,不任下情,谨启事谢闻(《广弘明集》十六)
大行侠御服议 陈朝 · 谢岐
 出处:全陈文卷十五
灵筵祔宗庙,梓宫祔山陵,实如左丞议。
但山陵卤簿,备有吉凶,从灵舆者,仪服无变,从梓宫者,皆服苴缞,爰至士礼,悉同此制,此自是山陵之仪,非关成服。
今谓梓宫灵扆,共在西阶,称为成服,亦无卤簿,直是爰自胥吏,上至王公,四海之内,必备缞绖。
梁昭明太子薨,略是成例,岂容凡百士庶,悉皆服重?
侍中至于武卫,最是近官,反鸣玉纡青,与平吉不异。
左丞既推以山陵事,愚意或谓与成服有殊,若尔日侠御,文武不异,维侍灵之人,主书宣传齐斋干,应敕悉应不改(《陈书·刘师知传)
第二敕 陈朝 · 陈叔宝
 出处:全陈文卷四
得使人赵君卿启,并省来答表,志存林野,兼有疾病,愿停山寺,不欲出都,不具一二。
岩壑高深,乃幽人之节,佛法示现,未必如此。
京师甚有医药,在疾弥是所宜,故遣前主书朱宙迎接,想便相随出都,唯迟法流不滞,会言在近(同上。)